close

預告好久的西漢豪傑篇,在諸多漢宮劇長年熏陶下,自認西漢諸公已難不倒我,但事實並非如此,尤其是看治安策的時候,加上要克服詞窮的毛病。

用主角的生卒年排序吧!

 

 

范增論:

雖范增並非西漢人,但他在楚漢相爭的戲份很重,大家對他評價很高,且是個能決定勝負的人物,就把他放進來一起。

文章共五段,二三段探討范增去留時機。第二段末句「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。」是蘇軾認為最佳退場時機。

第三段就說明原因了。

羽之殺卿子冠軍也,是弒義帝之兆也;其弒義帝,則疑增知本也,豈必待陳平哉?物必先腐也,而後蟲生之;人必先疑也,而後讒入之。陳平雖智,安能間無疑之主哉?

項羽殺卿子冠軍,是殺義帝的先兆;他殺義帝,便是懷疑范增的開始;何必陳平用離間計呢!物品必先腐壞了,然後纔能生蟲;人必定先被猜疑,然後讒言纔能進入;陳平即便極有謀略,哪能離間對臣下沒有猜疑的人君呢?

話雖如此,就算項羽得了天下,范增一樣被殺的。眼光獨到又不為君所忌者,能有幾人呢?君臣之間的分際拿捏是自古能臣大難題,范增如此,荀彧也如此(比起東漢豪傑篇,我更喜歡「為官當做執金吾,娶妻當娶陰麗華」的劉秀,那才是真男人啊)。

 

 

留侯論:

一樣是楚漢相爭的主角,「運籌於帷幄之中,決戰於千里之外」的張良,跟范增剛好是個對照。

文章共六段,第一段區分匹夫之勇與大勇。第三段「房不忍忿忿之心,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」就說了博浪沙一擊乃匹夫之勇。

第四段就說了什麼叫大勇。

楚莊王伐鄭,鄭伯肉袒牽羊以逆。莊王曰:「其君能下人,必能信用其民矣。」遂舍之。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,臣妾於吳者,三年而不倦。且夫有報人之志,而不能下人者,是匹夫之剛也。

楚莊王討伐鄭國,鄭襄公坦露著上身牽著羊去迎接;莊王說:「這個國君能謙卑待人,必能以誠信任用他的人民。」於是就放棄了攻伐鄭國而離去了。句踐被圍困在會稽,於是向吳國投降,做吳國的臣屬,三年下來都奮勉而不倦怠。有報仇的志向,卻不能謙卑待人,這是匹夫之剛。

第五段說忍的功能。

觀夫高祖之所以勝,而項籍之所以敗者,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。項籍惟不能忍,是以百戰百勝,而輕用其鋒;高祖忍之,養其全鋒,而待其弊,此子房教之也。

觀察漢高祖所以勝利,項羽所以失敗的原因,就在於能忍和不能忍的差別罷了。項羽因不能忍,所以雖然百戰百勝,卻也輕率的耗損鋒芒;高祖能忍,保全他的全部鋒芒,來等待項羽的衰疲,這是張良教他的。

看著張良的故事,因忍而開創大業,近代還有個德川家康。張良除了忍,退場時機掌握也高人一等;若封張良為王,他是否造反很難說(看治安策才知道,漢高祖封的異姓王無一不反,悲情啊),急流勇退是他保全家族和名聲的重要決定,這一關過的非常漂亮。

 

 

賈誼論:

過秦論、治安策的作者,才氣洋溢,深得漢文帝賞識,21歲獲推薦為博士,但也因鋒芒畢露而招來嫉妒,加上提出許多政治改革措施,引起老臣及諸侯反彈,而招到誹謗,後來被文帝調離京城,無法施展政治抱負。看了過秦論和治安策,果然是名震一時的政論高手,結構嚴密、邏輯清析,只差沒押韻了。

回題,這篇也算探討君臣關係,官場上總是有很多眉角,賈誼也真的很敢講,削封地這種事沒人會答應,就用分家的方式削弱諸侯力量,這事直到漢武帝才做,賈誼的確有些生不逢時,這也證明了他真的是「如其所言,雖三代何以遠過」超級人才。

(待續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